奥运会传达了什么文化

来源:好书推荐 发布时间:2019-05-29 点击:

【https://www.ahtongyi.com--好书推荐】

  奥林匹克最初只是一个希腊的概念,后来通过顾拜旦,奥运会成为一个以欧洲文化为主流的盛会。奥运会其实传达了一些什么样文化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巴西里约奥运会的一些文化资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奥运会传达了什么文化

  奥运会传达了什么文化

  “文化奥运”提倡和平、共存与和解。文化是促进和平的桥梁,这是“文化奥运”要传达的最重要的信息;提倡国际社会团结。赞同文化的多元化,反对一元化;提倡信息社会的文化;提倡传统和创新有机结合。总之,“文化奥运”就是要用一系列的文化活动传达和复兴奥林匹克精神,促进人们对希腊古老文明和现代文化的认识,增进人们之间的互相尊重和了解。

  “文化奥运”把体育与文化和教育结合起来,表达对和平、平等、民主、人道主义、文化多样性和继承与创新的态度。最终要使“文化奥运”的理念深入人心,永远传承下去。以往奥运会的文化活动是补充和附属性的,“文化奥运”活动引导奥运会进入注重通过文化的手段发展人类关系的新时代,为奥运会增加了新价值观念。

  奥运是个不可抵挡的文化符号

  塞拉隆阶梯”彩色台阶,由智利艺术家乔治·塞拉隆于1990年开始策划并修造。

  里约市中心有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是一段叫做“塞拉隆阶梯”的彩色台阶,它是旅居里约的智利艺术家乔治·塞拉隆于1990年开始策划并修造的。

  起初,塞拉隆仅仅是将自己房屋门前的一段阶梯用蓝、绿、黄这三种代表巴西国旗颜色的瓷砖做了简单装饰。但随着灵感的闪现,塞拉隆的创作热情一发不可收拾。在随后的20多年中,塞拉隆用来自包括中国在内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2000块彩色瓷砖,将门前长125米,有250余个台阶的一条小路和周围部分墙壁装点成一条融汇了各国风情的艺术长廊。如今,这条长廊已经成为里约热内卢的热门景点,每天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游览、拍照,奥运会期间,这里更成为人们的必到之地。

  塞拉隆阶梯位于里约当地酒吧区和特雷莎修道院之间的一条小巷里,原先这里可谓脏乱差地区。2005年,阶梯有了雏形。2009年,在里约申办奥运会的宣传片中,就出现了塞拉隆阶梯的画面,著名的U2乐队、史努比动画都把这里当做取景地。

  说的与题目似乎太远了,但是我们不得不说,其实奥运会就是一座加长加高版的“塞拉隆阶梯”,与塞拉隆相比,现代奥运会的发起人顾拜旦是更伟大的创意天才。

  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开展,不同文化都参与进来,奥运会走出欧洲后,先是来到北美和澳大利亚。后来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奥林匹克不应仅限于宣扬西方文明,于是奥运会在1964年折向日本,1988年抵达韩国,并终于在2008年来到东方文明古国、中国。从雅典到北京,两种古老的文明通过奥运会这个载体,实现了最亲密的握手。

  奥运会看似是一个体育的竞技场,但其实也是各个不同文明寻求交流和理解的文化盛会。前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何振梁就曾说过:“体育如果不与文化结合,就像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何振梁还认为,奥运会对世界文化的交融起到了无法比拟的作用,为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提供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的机会,只有奥运会能够在欢快的气氛之下做到这一点。

  巴西文化源于欧洲,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又有了自己的特点。里约奥运会开幕式上,不管是吉赛尔·邦臣的走秀,还是热情的桑巴舞,动人的波萨诺瓦,都将巴西的悠久历史与多元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奥运会首次走进南美洲,巴西人民的活力、节奏、面孔、微笑,还有他们的精神,都如同一块块新的五颜六色的瓷砖,被贴到了奥运会这个巨大的“塞拉隆阶梯”上,奥运会变得更加魅力十足。

  巴西里约奥运会的文化资讯

  里约热内卢是一座两级分化严重的城市。非维拉(Favela)山上建有很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时间最长,也是全巴西最大规模的贫民窟。但是眺望山下,却看到一座繁荣的现代化都市。巨大的贫富差距曾经致使许多人质疑这座城市举办这一届奥运会的资质。

  2013年在深圳举办第五届主题为“城市的边缘”城市/建筑双年展期间,我曾经向来访的一位巴西建筑师Julia Tierney问过一个问题:非维拉怎么办?会不会拆迁?我相信这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下意识反应。比如在深圳,无论是位高权重的人还是普通的黎民百姓,许多人都把城中村称作“城市毒瘤”。而和巴西的非维拉比,我们的城中村可以称作天堂,因为在非维拉“脏、乱、差”尚属小事,此外的“黄、黑、毒”才是最让当局头疼的。

  非维拉的贫民窟形成于19世纪,1897年,一支打完仗的军队来到非维拉山上临时驻扎下来,结果成了这里的长期居民。直到几年前贫民窟里还发生了一次暴动,遭到果断镇压,这折射出这片社区所处的困境——居民们一方面希望社区城市化、文明进步;另一方面,自己又保留着农村时期的原始性格。而大量的贫民窟又好似城市矛盾的折射——市民们一方面追求现代化;同时却又难以弥补不同阶层之间的鸿沟,人们的财富和社会地位都存在巨大悬殊。

  在奥运会开幕前的5年,政府就开始在非维拉山上建立了缆车,名义上是为了改善交通,但很多居民担心这是强迫他们搬迁的第一个措施。当地的意见领袖说:“政府企图结束我们的历史。”虽然,巴西政府是一个出了名的“包办政府”,它有权决定国家的大小事务,但重建非维拉贫民窟以获得投资回报的做法还是受到了质疑。这不奇怪,因为巴西政府从1930年就开始有步骤有计划的通过“城市发展规划”铲除贫民窟。

  1950年有一项调查,第一次统计了巴西的100多个贫民窟的数据。这项调查指出了贫民窟居民最缺乏的东西:合理的居民密度;牢固安全的房屋;合法的居住权;齐全的配套设施;以及其它的一些城市所必须的设施。调查者认为,如果能做到上述几点,贫民窟将不再继续给城市形象抹黑。

  贫民窟问题一向被视作住房问题,所以解决方案就是给穷人分配房子。COHAB公司(The Popular Housing Company of the State of Guanabara)是方案的执行者,它在1962到1965年之间,捣毁了29个贫民窟,于是产生了3万无家可归的人,他们就被安置在由COHAB公司资助建设的住房里。但这种方案还是以失败告终,因为公司提供的住房窄小、偏僻,同时还很昂贵。据统计,在1960到1970年间,政府动用军队,采取强制措施,铲除了约70个贫民窟,强制性安置了约10万人。政府的改造计划最终都失败了,因为重新分配住房的政策只能导致贫民窟的人口一次次地被迁出,然后又一次次地重新定居在边缘地带。而这些贫民窟建立在偏远的地区,缺乏配套的城市服务,这表明了市政府在改造提升城市的同时,并不关心穷人的福祉。

  从以往的城市现代化经验可以看到,平民窟是由它所缺乏的基础设施来定义的。自1985年以来,里约热内卢的的改造计划稍有改观——从铲除贫民窟,转变成了提高城市化水平。

  “贫民窟-社区”(Favela-Bairro)是全球最大的贫民窟改造提升工程。这个工程始于1994年,旨在改造贫民窟,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使之成为现代化的社区。泛美开发银行(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为一些贫民窟进行了初步的技术评估,结果显示基础设施建设匮乏:只有35%的住房有水源供给,其中又仅有25%的水源有净化处理;垃圾回收覆盖率只有33%;没有像样的街道;没有合格的下水系统;90%的住户没有法律文件保障自己对房屋的所有权。这项颇具影响力的调查给出了具体的数据,证明贫民窟最需要的是干净的水源供给,和垃圾回收体系。

  作为“贫民窟-社区”计划的一部分,2011年,里约市政府给贫民窟制定了新的评估标准。在新标准之下,许多原本是贫民窟的地方,不再被定性为贫民窟。于是,里约热内卢贫民窟的数量由1020个骤减到了582个。在一些官方文件上,政府声称很多缺陷已经所有改善:增加了电力供应、提供了干净的水源、建立了垃圾回收体系、铺设了机动车辆可以通行的公路、严格遵守土地使用法、提供了教育服务和医疗卫生服务。

  但是,贫穷不能简单地看成缺乏稳定收入,或者没有合格的社会服务。更加重要的是,穷人没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没有跟富人一样的社会地位。用城市改造提升计划的支持者的那种观点,其实是把这些深层的问题等同于技术问题,例如要建立一定数量的净水设施、建立多少公里的马路、颁发房屋所有权证明。

  但是,如果人们真的想弄明白,为什么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规模迅速扩大,显然需要更具批判性的建议。而这一届的奥运会恰好成为探讨这一深藏在巴西社会内部,同时也是全球化浪潮之下许多后发国家的困境与挑战:为什么经济发展的果实不能被全社会分享?为什么在一个国家可以有经济实力申办全球盛会的同时却无法让自己很大一部分国民获得温饱和尊严地生活

  巴西的艺术家、公共知识分子和激进的建筑师开始联合起来,为穷人的居住权、教育权和其他平等的权利发声。一位来自非维拉的摄影师首先点燃起一场争取“贫民窟存在感”的“审美战争”,他拍摄了数百张贫民窟居民的肖像,并将放大后的照片贴在贫民窟的墙上。其它街道上的行人路过时,都能够看到这些肖像。这些脸庞上流露出恐惧的神,他们害怕自己的居所被推倒,害怕被强制搬迁。


本文来源:https://www.ahtongyi.com/sj/124235/


推荐访问:奥运会文化论文
上一篇:时尚衣着装扮知识大全
下一篇:DOTA2自定义出装的方法

Copyright @ 2013 - 2018 爱华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爱华学习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